OSM 的台灣 wiki 有做完整的定義,不過我覺得新手可以先從小一點的普通道路入手(雖然只是 Proposed 階段,但是很合理)。
- 居住區內的道路(緊鄰房屋、行人、機車、自行車、車輛共用路面,通常行車車速較慢),應標示為 highway=residential。地圖上繪製的樣式與 highway=unclassified 相同,但是導航系統在計算路徑時,必須將這些巷道視為低優先權、盡量避免穿越的路線。這些道路雙向各應擁有單線道。例如:雙方向各一線道。
- 路幅太窄,同一時刻(雙向)僅容單一車輛通過的街弄,應標示為 highway=service, service=alley。目前在 iD 編輯器裡面就是翻譯為「巷弄」。如果是通往景點的山路,則標示為 highway=unclassified。目前在 iD 編輯器裡翻譯為「未分類道路」。
- 路幅小於一車道的巷弄,汽車不可進入、但可通行機車與與腳踏車的巷弄,應標示為 highway=service、service=alley、vehicle=no,另標示 motorcycle=yes、bicycle=yes。簡單說,就是巷弄+禁行汽車
- 其他道路均設為 highway=unclassified。
我目前在 OSM 編輯一般道路時,都會遵循上述規則,因為簡單好記。我習慣把住宅區道路(大路)、巷弄(小路)放一起,在 iD 編輯器上,住宅區道路看起來比較粗,巷弄比較細,也符合 OSM wiki 裡面的定義。非住宅區來說,我習慣用未分類道路搭配輔助道路,例如彎彎曲曲的山路(尤其是很長的山路),我會設定為未分類道路,道路分岔的小路(尤其是短短的路),通常會連進工廠、農村,我就設定為輔助道路。
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 tag,highway=living_street,iD 編輯器翻譯為「生活街道」。OSM wiki 的定義是 The highway=living_street tag is used to tag living streets, which generally have lower speed limits, and special traffic and parking rules compared to streets tagged using highway=residential) 簡單說是一個人車共用的街道,所以汽機車必須放慢速度(在國外可能是校園附近),目前編輯淡水有遇到符合的路,就是淡水老街(中正路、公明街)、清水街(幾乎整條是傳統市場)、英專路。
行人用路方面,有 highway=pedestrian、highway=footway 兩種,我個人用的比較多是 footway,通常 pedestrian 的路比較寬,尤其是可以逛街的,例如淡水河邊。夜市的路如果有禁行汽機車,也適合用 highway=pedestrian。因為 pedestrian 的路比較寬,所以 OSM wiki 對廣場的定義就是 highway=pedestrian + area=yes,例如捷運淡水站旁的淡水老街廣場。一般純粹過馬路的人行地下道,可以用 highway=footway + tunnel=yes,台北火車站的地下商店街,那肯定是 highway=pedestrian + tunnel=yes。嚴格說,highway=steps 也算是行人用路,就是樓梯,目前樓梯只能依樓梯方向畫線條來表示,即使是非常非常寬的樓梯,仍無法用一個樓梯區域來表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